清國井歷史遺跡群,位於新北及基隆交界的深澳山一帶,而主要遺跡群散落在東北側的炭井及西南側調和街一帶,是目前臺灣地區最特別的煤礦歷史遺跡群,除了是第一處官煤外,更是臺灣絕無僅有的直井開採技術煤礦區,還有因戰爭因素毀壞礦場再復採等奇特因緣,而後歷經日本時代及民國政府光復後,又持續有不同礦主來此開採,又不斷的以新的開採技術來採礦,最後部份遺跡還成為臺電取水處,未來清國井仍有著未完結的故事。
清國井礦區是大清國於光緒二年(AD1876年),首次於臺灣地區由自辦開採的煤礦,為歷史紀載的首次官煤紀錄,而選定的位置是以深澳山兩側開採,其後於光緒十年(AD1884年)因清法戰爭怕煤礦利益,會落入法國人手上,因而下令焚毀存煤並毀壞礦場,後法國人佔領基隆地區,因清國政府簽訂中法新約後退出基隆,遂於光緒十二年(AD1886年)又重新開採,但開採不順利,除與商人合作也跟外商合辦,但都不順利的開出焚毀前之產能,在陸續停辦重開直至光緒十八年(AD1892年)八斗子官煤開採終於停辦,結束了最特別清國政府開採十六年的歲月。
日本國於光緒廿一年(AD1895年)甲午戰爭擊敗清國後,日人領臺頒佈新的礦業政策,由林榮欽等人取得八斗子礦區的開採權直至深澳一帶,其於深澳山北側炭井(今榮隆教會旁),但開採不順利轉手給黃東茂,並改名為復振炭礦,之後復振炭礦併入基隆炭礦(株)並更為四腳亭十二坑,之後再更名為基隆六坑直至日本戰敗離臺。
臺灣光復後(AD1945年),礦區分為兩區,深澳山北側由簡仗梨等人取得此區礦權並成立榮隆煤礦,深澳山南側由杜伯英等人取得此區礦權並成立調和煤礦。榮隆煤礦後再易主並更名為榮與煤礦接辦直至民國六七十年代停採。
清國井礦區目前現況:
1.主井:
狀態已封,採用水泥將坑口封閉,位於基隆市中正區調和街東側與臺鐵深澳支線間,調和街301號一帶,光緒二年(AD1876年)八月開坑,隔年三月即著煤,主井深82公尺,直徑3.81公尺,井口為圓形。
2.風坑:
狀態己封,採用水泥塊將坑口封閉,位於基隆市中正區調和街西側,調和街226巷一帶,風坑於光緒三年(AD1877年)完成,風井深26公尺,直徑2.5公尺,井口為圓形,後成為臺電發電廠取水口之一。
3.四方井:
狀態未封,位於基隆市中正區調和街37~59號一帶的山路底,井口約為長3公尺寬2.5公尺旁,而於此四方井旁有一較小已封的四方井,井口約為2公尺平方左右,目前尚未相關與四方井較完整之官方資料,但從日本時代的四腳亭十六坑(後併入基隆炭礦株式會社成為基隆六坑)及光復後的調和煤礦皆為同一礦區,此為深澳山西南側的礦區,所以此四方井歷經四腳十六坑、基隆六坑、調和煤礦。
4.炭井:
狀態已封,位於新北市瑞芳區榮興坑上方,鮮有人行走,得開路前往,炭井採用水泥將坑口封閉,井口直徑約為3.2公尺其深57公尺,井口為圓形,此炭井在正式紀錄資料並不多,但從其後日本時代的四腳亭十二坑(後併入基隆炭礦株式會社成為基隆六坑)及光復後的榮隆煤礦及榮興煤礦都可以知道深澳山東北側的礦區,所以炭井歷經四腳亭十二坑、基隆六坑、榮隆煤礦及榮興煤礦,值得一提的是炭井區的坑口都是出口為向北,礦脈為西北東南向,與東邊的最大海底煤礦區,建基煤礦不太相同,建基煤礦皆為礦口向南,往北延伸至海面下來開採,同樣是海邊的礦區,極為臨近卻有著不同的礦區景象。
四方井與炭井雖未在正式文獻有此類記載,但以私人採煤來說,如要挖鑿平整的井,以民間來說有多少能力來挖鑿,實在是個非常大的問題,但日人領臺後帶來的採煤模式,不以直井為出入口,所以現在八斗子與深澳間仍有地名為炭井,都可以說明這是在日人佔臺前,清代的採煤技術,無論如何能夠開挖此類如此深的直井,可以想見清代挖礦的難度不比日人領臺帶進的技術低,更說明這些直井式的炭井的珍貴。
清國井礦區有著多元的挖礦風貌
清國井礦區最早於清光緒二年(AD1877年)大清國引進的英國技師,採用直井下掘鑿,並設置通風口(風坑),如明朝科學家所著之天工開物裡頭的插圖,即有相同的開挖技術,在清國與英國當時挖煤的技術,皆採用此類方式開挖煤炭。
此區的主井及風坑等官方文獻之紀錄正可說明此直井的開挖方式,與臺灣目前所見的斜坑挖礦方式有著大大不同,直井的開挖以直上,再以捲揚機等牽引設備將炭石運自地面,與斜坑運作不同,與斜坑的主坑道有發現煤層,多半建構好完整的通路及煤巷,以作為未來運輸架構式的規劃有著極大的不同。
其實以現代的眼光,單就挖鑿技術來說,豎井的入口採直式出入口的確不若目前普遍所見斜坑出入口來得好,在煤層不厚的礦區還是比較適合採用斜坑方式來開鑿,光坑口的維護成本就高於斜坑,而日本領臺後,帶進新式的斜坑方式來作為礦區之運輸通道,在煤層不厚的區域,斜坑進,再斜坑往下,又斜坑續下,再以煤巷作為主坑道旁之延展,同為島國的英國人雖於當時採用最新式的挖礦技術,但這類都半是在大陸型地型,日本人帶來島國型的挖礦技術,在光復後也是續採此法,所以在深澳山可以發現有清國引進的直井式開鑿,也有日人領臺後的斜坑式開鑿,不論大陸型及島國型的開鑿煤炭,在此區都可以發現,算是非常特殊別的煤礦遺跡。
後記
近日得知曾經作為臺電取水口仍為臺電的土地,受到近期海科館的帶動,調和街曾經沒落卅年,也因此帶動了商人的眼光,沒想到連一處小小的風坑附近,也讓建商興起了建宅的想法,究竟文化資產重要,還是空屋率極高的基隆是大家所需的呢? 實在值得深思,由於目前清國井等產業遺跡群尚未有文資身份,欣聞得知地方的文化工作團隊,已著手申請歷史建物,期待相關單位可以共同會勘,讓這絕無僅有的產業歷史遺跡,可以透過相關的保存,讓世人得知這段曾經在這片土地的歷史。
活化相關的文化資產,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此處與清法戰爭有正相關,也與煤礦產業歷史有關,未來在砲臺博物館成立之後,也希望可以畫入新北市瑞芳區的四腳亭砲臺及清國井,這些與清法戰爭有關的區域,應是透過整體歷史論述,作相同的串聯保存著,當然也可以考慮單獨的一個以深澳山坑區的概念作單一區的礦區保存,雖然目前基隆市府級只有暖暖荖寮坑的礦區有作簡單整理,但因暖暖未有串聯文化或旅遊動線,實為可惜,但是八斗子這邊不論是炮臺的歷史,亦或礦業的歷史都與瑞芳習習相關,作一整體規劃保存,剛好在這個臺電有意出售土地的同時,可以再次檢視,為清國井的歷史作新的未來規劃。
更多清國井資訊平臺
搶救台灣第一口官煤『清國井』遺址聯盟
http://www.facebook.com/qingwells
感謝此篇文章之協助
1.張雯玲小姐及陳世一先生,針對地圖上之名詞,作名詞一致性之確認,以利未來相關文字資料的統一。
2.與炭井的榮興海產小吃店陳長工先生及附近雜貨店的阿伯,再度作炭井附近一帶礦坑之相關考證。
你的部落格很好耶,做得很棒有用心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