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長龍應台造訪金瓜石戰俘營.在地史觀期能被正視


文化部長龍應台造訪金瓜石戰俘營
在地史觀期能被正視

金瓜石,公共論壇,文史景點

文化部長龍應台於戰俘營的姓名牆前發表看法

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與在地人的溫度

 

金瓜石的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舊名戰俘營(原稱溫州寮又名督鼻仔寮),為二戰日軍收容戰俘來從事相關工作的收容地­之一,歷經多次整建,最近一次於民國100.09.16整建出新的紀念牆,每年也都於­十一月舉辦在臺戰俘追思紀念。
唯中華民國政府花了數億的整修,為了外國戰俘建立了這麼漂亮的公園,而我們政府相關單­位也應該為在地因戰爭受難權益努力。
如臺籍日本兵在二戰時,這些臺籍監視兵負責看管外籍戰俘,但戰後卻被外國人抓去審判,­有家歸不得,最後慘死日本,如『林水木告日本政府事件』即為臺籍日本兵悲歌的其中一頁­桑滄史。 金瓜石的國際終戰和平園區(戰俘營)這個空間,在地人也期待相關單位,花了鉅資在外國­人身上,為在這片土地蒙冤的1942金瓜石事件及因戰俘莫名蒙冤死亡的戰俘營監視工們­立碑紀念,讓在地人活得更有尊嚴,也讓國際這個名詞名符其實,更因在地人的參與,讓國­際人士感受到在地人的溫暖。

此回文化部部長龍應台抵金瓜石的太子賓館之後,緊接著一行人造訪戰俘營,在部長聽完了張阿輝及鄭春山兩位金瓜石的老先生,介紹完戰俘營的歷史及演變為現今的­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導覽後,所作的八分鐘看法及結論,其中部長的論點提到,政府不能依照戰勝國的邏輯來攢寫歷史,政府應討論這段被遺忘的歷史,但部長也強調最好是由民間發起的精神,也期待文化部龍部長,於未來也­能協助地方,導入屬於在地文化及歷史於地方景點裡頭。



文化部長抵戰俘營之相關寫真


金瓜石戰俘營的景觀視野(102.04.09)

部長與張阿輝(左)、鄭春山(中)兩位老先生的初相遇

在張阿輝先生陳述著戰俘營的一段歷史,讓部長可以迅速融入在地關切的史料

在鄭春山先生陳述著臺籍日本兵及於金瓜石的監視兵的辛酸無人知,也讓部長覺得政府應更應承擔這段歷史的作為。

部長觀看戰俘像.扶持

龍應台部長造訪戰俘營後所發表之感言全程紀錄(聲音需調大點)

相關媒體報導
此回的媒體報導,除了四大報的兩家駐地之媒體記者有報導外,也包含了來自中央的媒體團及陸媒都跟著部長一同前來報導,
整理相關媒體之資料如下。

日期 內容
102.04.10
自由時報
新北都會焦點A14版
陳情恢復索道 龍應台訪水金九 地方吐苦水
〔記者王英傑/新北報導〕「為什麼政府都不顧咱台灣人?」文化部長龍應台昨天前往新北市瑞芳區水金九社區,考察社區營造亮點計畫,參觀太子賓館、戰俘營、斜坡索道以及山城美館,當地耆老批政府只重視在戰俘營逝世的外國人,花大錢建立紀念碑,卻忘了台灣人當時在戰後的血淚史。另外,埋怨政府當局包括市長跟以前的縣長從沒來視察過,文化部長卻是第一個來訪的官員,未免有些辛酸。

昨天下午一時許,文化部長龍應台前往黃金博物館內的太子賓館園區,視察已成為新北市市定古蹟的太子賓館的維護與管理,並提出完善保存的建議;另來到金瓜石戰俘營,由當地高齡八十八歲的耆老張阿輝與鄭春山為龍應台進行解說。鄭春山指出,政府花了數億元整修紀念外國戰俘的園區,可是政府是否也應為在地因戰爭受難的台灣人權益努力。在二次大戰時,在地人被日軍派去當監視兵負責看管外籍戰俘,但戰後卻被外國人抓去審判,有家歸不得,最後慘死日本;在地人希望戰俘營這個空間,也要為在這片土地蒙冤死亡的台灣人立碑紀念。

龍應台表示,確實在二次大戰期間許多台灣人被日軍莫名其妙俘虜去當日本兵監視戰俘,那些台灣人沒有選擇,可是現在戰俘營卻沒有那些台灣人的記憶,只有政府為戰勝國盟軍所做的紀念,所以政府是應該被質疑的,要深入討論不能只跟著單一戰勝國的邏輯去學歷史,因為這樣的處理方式,民眾對於金瓜石的當地記憶就只有戰俘營這段,可是當初被日軍派去當俘虜的台灣年輕人卻被忽略,屬於台灣人的歷史也應該被放進來這塊紀念園區,一同讓大家追思。

另外龍應台也來到早期往來金瓜石到水湳洞運輸礦石極為重要的斜坡索道,當地老礦工陳石成說,索道在台金公司結束營業後因荒廢而導致部分毀壞,雖在地居民期待能恢復索道建置,但在廠商得標後,卻因被列為污染區而擱置不理,因此在地人發起「把路走回來」活動,希望龍應台能重視這個在地人充滿回憶的索道,盼與相關單位請願,恢復記憶中的路徑。

龍應台隨後到山城美館,與當地藝術者分享經營與創作理念,希望能極力推動當地的社區營造亮點計畫,結合地方資源與生活空間,創造出藝文氣息濃厚的水金九社區。

102.04.10
聯合報
都會B2版
龍應台應允:寫台籍日兵歷史
【聯合報╱記者阮南輝/瑞芳報導】文化部長龍應台昨天走訪瑞芳區金瓜石、水湳洞了解在地資產。參訪戰俘營遺址時,有耆老提到外國的戰俘有人紀念,但台籍日本兵什麼都沒有,龍應台表示,將跟新北市府合作,透過影象、文字記錄這段歷史。

龍應台昨天參訪金瓜石、水湳洞,目的在了解地方文化館、文化資產及社區營造。她對黃金博物館邀請藝術家進駐,深表贊同說,文化部正在全台各地尋找適合藝術家進駐的地方,還有補助國內藝術家出國,達到藝術交流目的。

參訪金瓜石的戰俘營時,包括張阿輝、鄭春山及陳石成等地方耆老都說,政府在昔日的戰俘營興建紀念碑,但原本在當地的民眾及當年在戰俘營當監視員的台灣籍日本兵,卻沒有留下任何紀錄。

龍應台認為政府應善用社區資源,了解居民的心聲,將與新北市府協調,透過影象、文化的方式呈現,但最好的方法是由民間推動,政府站在被動角色,最能呈現地方意見。

參訪昔日運煤及日常用品的「斜坡索道」時,地方耆老為她解說,希望政府整理索道,恢復原貌並列入深度旅遊介紹,以推廣地方特色,龍應台當場答應。

龍應台昨天也到山城食堂、山城美館參觀,欣賞在地民眾表演的「不一鼓」,並跟台灣類博物館發展協會理事長林正文交換意見,稱讚這幾年有不少藝術家進駐山城美館推動藝術創作。

102.04.10
人間福報
龍應台:正視金瓜石戰俘營血淚史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文化部推動中的「社區營造亮點計畫」,部長龍應台昨考察水湳洞山城美館、金瓜石戰俘營、太子賓館。其中充滿血淚記憶的斜坡索道、戰俘營遺蹟,引起龍應台和媒體最大興趣,龍應台表示,政府應深刻討論過去這段歷史,不能只跟著戰勝國邏輯寫歷史。

金瓜石斜坡索道是早年聚落裡最主要的交通要道,礦業沒落後被荒煙蔓草遮蓋,經過社造亮點計畫被重新發掘。而二戰末期的金瓜石戰俘營,上千名英國、加拿大、荷蘭、澳洲、紐西蘭等盟軍戰俘被監禁在此,忍受病痛飢寒從事銅礦開採,遺蹟述說著幽暗歷史。

金瓜石戰俘營約在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五年設置,原本作為礦工工寮,一九四二年日軍在南洋擄獲五百三十二名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同盟軍官兵,因此將工寮改為戰俘營,從事銅礦開採工作。新北市政府以三千六百萬元整建「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並且豎立紀念石牆,石牆上刻上當時被關在全台各地四千多名國外戰俘姓名,每年有戰俘家屬來台追思。

龍應台表示,二戰期間台灣是日本的一部分,日本徵召許多台灣年輕人上戰場,其中有不少台灣人是被派去做戰俘營的監視員,到了日本戰敗後,台灣監視員有些被送到國際法庭上審判被判死刑,而這些歷史似乎沒有被深刻討論。

龍應台認為,政府應該深刻討論過去這段歷史,不能只跟著戰勝國的邏輯去寫歷史。

102.04.10
中國評論新聞網
台灣囝為日犧牲 龍應台:應深刻討論
中評社台北4月10日電(記者 王宗銘)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9日下午前往新北市金瓜石與水湳洞礦業聚落,了解“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規劃情形。她表示,日本在二戰期間徵召許多台灣年輕人上戰場,其中有不少人是被派去做戰俘營監視員,日本戰敗後,台灣監視員有些被送到國際法庭上審判被判死刑,而這些歷史似乎沒有被深刻討論。

  龍應台說,園區內只豎立追思戰俘紀念石牆與紀念碑,沒有提及台灣人的處境,政府應深刻討論過去這段歷史,不能只跟著戰勝國邏輯去寫歷史,過於單一的歷史觀確實值得檢討,她希望後續能與社區居民及相關單位溝通戰俘營遺跡合適的紀念呈現方式。

  1942年8、9月間,日軍開始將在新加坡、菲律賓與荷屬東印度群島投降之盟軍戰俘送往台灣,第一批532名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國戰俘從新加坡被押上日本戰俘船“英倫丸”,抵達基隆港後,戰俘步行跋涉,11月14日抵達金瓜石等戰俘營,從事銅礦開採工作。日軍在二戰期間在台灣各地設了15個戰俘營,俘虜總人數4350人。戰俘營於1945年9月6日關閉撤離。每年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固定在11月第2個星期日舉行追思儀式,追思石牆上所刻當年被關在全台各地4000多名國外戰俘姓名。

  龍應台參觀戰俘營遺址時,由88歲的張阿輝解說。老先生訴說,戰俘營原地原本叫做“溫州寮”,自清代起就有一批溫州來的苦力開採礦藏,二次大戰末期被日軍迫遷走,專門用來做為盟軍戰俘的集中營。從1942到1945年間,超過一千名來自南洋的英國、澳洲、荷蘭籍軍人,被送到金瓜石強迫入坑開採銅礦,高達40%的戰俘不堪飢疾交迫,受虐而死。

77歲的鄭春山也說,台灣人被徵召擔任戰俘營監視員,二次大戰結束,許多台籍監視員被歸為日軍送去東京審判,有的不幸被判死刑,有的被關了十幾年,但出獄後日本政府不承認他們具有公民身分,結果流落街頭處境淒涼。

  龍應台說,現在政府紀念盟軍被俘擄的戰俘,固然是尊重人權該做的事,但是那些被趕走的溫州“苦力”,在歷史敘述裡該不該有地位?台灣子弟被日本國家機器抓去當監視員,然後莫名所以地被國際法庭判刑、被絞死,他們的悲傷又該不該被看見、被認識?“歷史很複雜,被紀錄的可能不只是單線思維。”

102.04.10
中國藝術家協會《新網》
金瓜石戰俘營兩個角度歷史-龍應台訪視水金九之二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戰爭留下許多悲慘的故事,雖然物換星移、時光流轉,許多戰時歷史真相卻不應被遺忘。

 金瓜石戰俘營(きんかせき)是1942年至1945年間,日軍於台灣北部瑞芳金瓜石設立的第一戰俘營,關押了千餘名以大英國協成員國為主的同盟國軍戰俘,包括英國、加拿大、荷蘭、澳洲、紐西蘭、南非及美國,這批盟軍戰俘的勞役工作即為採掘銅礦,由於生存與工作條件甚差,管理嚴苛、醫藥不足且水土不服等因素,許多戰俘命喪於此,是死亡率最高的戰俘營。

 文化部長龍應台接著前往這處現在看來綠樹如蔭、風景秀麗的戰俘營遺址銅山社區公園,原本是礦工工寮,1942年日軍在南洋擄獲532名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同盟軍官兵,因此將工寮改為戰俘營,從事銅礦開採工作。

曾在金瓜石礦坑擔任行政人員的鄭春山表示,1933年日本人曾經招募溫州人來金瓜石採礦,建有10座工寮,本地人稱為溫州寮;1942年11月14日523名英國戰俘抵達台灣,住進金瓜石溫州寮改的戰俘營,因此每年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固定在11月第2個星期日舉行追思儀式,過去有當年戰俘及親友組成「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前來憑弔難友,近年大都老去凋零,來的都是眷屬晚輩。

 78歲的鄭春山說,新北市政府以新台幣3,600萬元整建「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並且豎立紀念石牆,石牆上刻上當時被關在全台各地4,000多名國外戰俘姓名,這片石牆因為擋住在地居民視線被迫拆除重建。

 當地高齡88歲的耆老張阿輝則趁龍應台視察時表達在地的看法,批評政府只重視在戰俘營死去的外國人,花大錢建立紀念碑,卻忘了台灣人當時在戰後的血淚史,埋怨政府當局包括現任市長與過去的歷任縣長從沒來視察過這裡,文化部長卻是第一個來訪的官員。

站在「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前聆聽張阿輝說明金瓜石戰俘營兩個角度的歷史。(歸鴻亭攝影)  他說,在二次大戰期間,當時台灣是日本統治的一部份,日本徵召許多台灣年輕人上戰場,其中有不少台灣人是被派去做戰俘營的監視員,那些台灣人沒有選擇,但戰後卻被抓去日本國際法庭審判,有些還被判處死刑,政府也從沒注意這些冤死的台灣人。

 龍應台回應,這部份政府是應該被質疑,要還原過去的真相,政府應深刻討論過去這段歷史,不能只跟著單一戰勝國的邏輯來寫歷史,這樣處理未來對金瓜石當地的記憶就只有戰俘營這段,可是當初被日軍派去當看守俘虜的台灣年輕人卻被忽略,這些台灣人的歷史也應該被放進紀念園區,一同讓大家追思。

102.04.09
中央廣播電臺
龍應台考察金瓜石戰俘營 盼多元看待歷史
文化部長龍應台9日前往金瓜石訪視當地「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設置情形,她表示,當年不少台灣人在日本統治下被迫擔任戰俘營監事員,之後遭判死刑或有期徒刑,但園區內只豎立追思戰俘紀念石牆與紀念碑,沒有提及台灣人的處境,過於單一的歷史觀確實值得檢討,她希望能透過更多溝通,多元看待這段歷史。

  金瓜石戰俘營原本作為礦工工寮,1942年日軍在南洋擄獲523名英、加、澳、紐等同盟軍官兵,因此將工寮改為戰俘營,從事銅礦開採工作。當時全台共有16處戰俘營,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則被指派擔任這些戰俘的監視員。

  日本在二次大戰戰敗後,由於戰俘營的同盟軍官死傷不少,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每年都會重返原處舉辦追思儀式,新北市政府也在當地設置「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並豎立紀念石牆,石牆上刻上當時被關在全台各地4千多名國外戰俘的姓名,供家屬追思。

  但園區內只紀念戰俘,忽略當時被迫擔任戰俘營監事員的台灣人面臨戰後追討責任所受的苦難,讓不少當地人不能接受,認為台灣政府只照顧外國人,沒有顧慮台灣人的感受。

  對此,龍應台說,政府不應該只跟著戰勝國的邏輯來呈現歷史,史觀太過單一,反而傷害當地台灣人的情感,確實應該被質疑。龍應台說:『(原音)所以當我們把金瓜石這個小小的方圓地做歷史的紀念的時候,那個歷史的複雜性其實必須被看進去,它不應該是單一線條的史觀。』

  不過,龍應台也強調,與其由政府出面處理這樣的議題,不如由民間自己發起,大家一起討論出改變的方法,更能減少社會爭議,讓事情推動得更順利,也符合公民社會的精神。

mms://mediafile.rti.org.tw/rti/realnews/20130409/130409-27.mp3

102.04.09
公共電視
推深度文化旅遊 龍應台訪金瓜石
最近幾年,新北市積極行銷「驚艷水金九」的旅遊行程,也帶來了許多觀光人潮,文化部希望透過營造更多社區亮點,推動深度的文化旅遊,今天文化部長龍應台、就到水湳洞金瓜石視察,不過當地有民眾反映,政府花了上億元為國外戰俘、打造紀念園區,但對同樣也在戰爭中不幸犧牲的台灣人卻不聞不問,龍應台承諾會重新思考、還原歷史。

新北市金瓜石的水湳洞社區,是許多國內外遊客必來的觀光景點,當地獨特的礦業歷史文化景觀,日式宿舍、和日治時期招待日本皇太子的太子賓館,都已經整修得相當完善,其實這座礦工山城還充滿了血淚記憶,每年11月第二個禮拜,來自英國、美國、澳洲等國的戰俘遺屬都會來這裡舉辦追思儀式,當地的耆老感嘆的說,有數百數千位同樣也在戰爭中犧牲的台灣人,卻無人聞問。

==金瓜石耆老 張阿輝==
這個苦力頭(我姑丈)帶領差不多
當時日本礦業的
三分之一的台灣苦力
戰爭時一次美軍空襲炸彈
全被炸死了
也沒人提起 沒人關心
==金瓜石耆老 鄭春山==
戰後我們台灣人
被(當成戰敗國)抓去國際審判
很多人都被判死刑
我們不認定這裡是
國際終戰和平公園
用上億去建造 那我們台灣人
在地人的 犧牲的悲哀有誰關心
這個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石牆上刻著當時被關在全台各地的4千多名國外戰俘的姓名,供家屬們追思,龍應台表示,那是一段相當複雜的歷史,的確需要重新省思。
==文化部長 龍應台==
不能夠只跟著單一的
戰勝國的邏輯 去學你的歷史
歷史的複雜性 是必須被看進去的
金瓜石當地居民希望政府能還原那段已被遺忘的歷史,豐富金瓜石的文化歷史深度,讓遊客來此不只是走馬看花,更能認識金瓜石特殊的歷史背景。
記者陳姝君張國樑新北市報導。

公視母語小學堂:億元打造國際戰俘營 台籍日本兵無人重視

102.04.09
文化部
「含金」記憶 草根力量 龍應台訪金瓜石水湳洞礦業聚落
文化部長龍應台九日前往金瓜石、水湳洞礦業聚落,視察推動中的「社造亮點計畫」,一整個下午細看了黃金博物園區太子賓館、二戰國際戰俘營遺跡、斜坡台車索道、山城美館等社區據點,與第一線的社造執行者溝通,發掘可開發的文化潛能。龍應台表示,很高興看到黃金博物館已有藝術家進駐,會納入文化部藝術村交換機制,結合更多資源;而山城美館用心經營社區藝文,啟蒙孩子的國民美學,正是「7835」計畫所強調的文化扎根。至於整個踏勘行程的重大發現,則是隱身金瓜石山凹裡的戰俘營,這處二戰期間日軍奴役盟軍戰俘的俘虜營,背後有著複雜歷史與社區民眾長期被壓抑的情感,需要很小心處理,「很希望看到民間由下而上的另個史觀,因為這段歷史絕不是只有單一思維」,龍部長當場指示文資司同仁,後續能與社區居民及相關單位溝通戰俘營遺跡合適的紀念呈現方式。

細雨中,龍應台首先抵達黃金博物園區,沿著山徑石階,從四連棟日式宿舍群走往太子賓館,認識金瓜石聚落所蘊藏的豐富歷史人文。黃金博物館長向龍部長介紹沿途閒置房舍的藝文活化方式,包括設置公共藝術、引進藝術家駐地創作,目前已陸續引介來自澳洲、日本等地的藝術家,成效不錯。龍部長指出,文化部正在進行全台各藝術村的總體檢,依據設施規模與營運條件加以分類,做為日後台灣與全世界進行藝術家交換的參考。會將黃金博物園區納入全台藝術村的體系中,也會提供更多資源網絡,擴大藝術家交流面向,包括人文學者、作家、導演、劇作家、甚至是動漫家,都可納入交流對象,也讓台灣藝術家透過這個網絡平台進入國際。

緊接著前往金瓜石聚落一角的戰俘營遺址,三位高齡八十多歲的老人家,帶著照片、資料,很慎重地向龍部長介紹戰俘營的歷史,當地原本叫做「溫州寮」,自清代起就有一批溫州來的苦力開採礦藏,二次大戰末期被日軍迫遷走,專門用來做為盟軍戰俘的集中營。從1942到1945年間,超過一千名來自南洋的英國、澳洲、荷蘭籍軍人,被送到金瓜石強迫入坑開採銅礦,高達百分之四十的戰俘不堪飢疾交迫而虐死。

現齡七十七歲的鄭春山老先生說,日軍徵召台灣人擔任戰俘營裡的監視員,監看俘虜的一舉一動,結果二次大戰結束,許多台籍監視員被歸為日軍送去東京審判,有的不幸被判死刑,有的被關了十幾年,出獄後日本政府不承認他們具有公民身分,結果流落街頭處境淒涼。老先生認為目前戰俘營公園裡,只介紹國際戰俘的被壓迫史,完全不提之前的溫州寮,以及命運同樣悲慘的底層台籍監視員的歷史,希望龍部長能重視他們長期以來想表達的心聲。

龍應台聽聞後表示,現在政府紀念盟軍被俘擄的戰俘,固然是尊重人權該做的事,但是那些被趕走的溫州「苦力」,在歷史敘述裡該不該有地位?台灣子弟被日本國家機器抓去當監視員,然後莫名所以地被國際法庭判刑、被絞死,他們的悲傷又該不該被看見、被認識?「歷史很複雜,被紀錄的可能不只是單線思維。」龍部長很重視老人家們的建言,她一方面鼓勵社造團隊,提出民間由下而上的史料佐證與觀點,另方面也指示文資司,與有關單位協調溝通,看是否可能找出方式,讓戰俘營遺址的紀念呈現也能尊重在地人的記憶和情感。

老人家隨後帶路,前往一處隱沒在荒煙蔓草中的斜坡台車索道。龍應台站在丘頂,只見荒廢的台車軌道沿著陡峭山壁一路延伸至遠方的水湳洞,這條由社區老人憑著記憶,自力發掘出的台車道遺跡,見證當年採礦黃金時期,金瓜石聚落最主要的交通路徑,具有文史意義。龍應台除了關心台車道後續是否應有文資身分的鑑定,也對於老人家深耕社區歷史的毅力表示肯定。

行程最後,前往水湳洞濂洞里,考察當地社區藝文工作者經營的「山城美館」,龍部長很關心自負盈虧的條件下,社區藝文空間可否永續經營,並和參與「不一鼓」藝術演出的社區媽媽對話,溝通如何找到社區開門的文化鑰匙。龍部長以魯迅幼年看野台戲獲得的美育啟蒙為例表示,像山城美館這樣的社區藝文場所,讓偏鄉的爸媽可以帶著孩子來看畫、學打鼓、接觸各種藝術文化,就是一種藝術啟蒙,培育國民美學。龍部長強調,文化部泥土化政策推動的「7835計畫」,把文化資源滲透到全台7835個村落裡,很看重這樣文化播種的草根力量。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1. 在地史觀能被正視 ,這種被重視的感覺真好
    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 重視這裡 喜歡這裡
    像我一樣

  2. 要靠大家一起努力來改善我們的家園,看到這麼多關心家鄉的鄉親都站出來,就覺得這樣努力是對的。

留言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