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傲慢-流籠頭地名被擅改事件


文化的傲慢-流籠頭地名被擅改事件

九份,文資更正


流籠路的上方起點,應為『流籠頭』,是一個民眾已知流傳以久的地名,但卻被寫成『溜籠頭』

與瑞芳社大攝影班的助教賴雄先生在流籠路上拍照並撿拾一路的垃圾

voicexml


此篇文資更正文,本想等新北市政府觀旅局更正完畢後才發表,但因有位讀者在看了一篇流籠頭問題的新聞,寫信給攢文記者,而該記者也來電詢問更相關細節,所以在我看來這不是一個單純的迫害,而是一種文化的侵略,實在非同小可,所以我想還是得作適度的澄清,以免地方文化資產,一再遭受到權力的傲慢之後,又遇到文化的傲慢,雙重打擊下,地方在地文化將盪然無存,所以基於此點,不得不以最快的速度,作出此文的攢寫,以正視聽。

此文分兩段敘說『權力的傲慢』及『文化的傲慢』,分別為公部門展現出權力的傲慢及桃園一位教歷史的許老師展現出文化的傲慢。

雖然最後在與此位教歷史的許老師部份,獲得其善意的回應,但還是希望大家若要批判每個地方的在地文化時,可以多站在該地方的在地人想法,再提出若干的想法及建議,畢竟生活在這塊土地的是我們這兒的人,不是其他區域的人,硬要別人接受其他地區文化,也是一種迫害。

至於公部門部份,由於新北市政府觀旅局尚未就此指示牌更正,將待其更正後,會以補充方式更新此文,希望可以儘快就更新此文,以保護在地的文化資產,文化資產不僅於相關硬體建物,軟體建物更是影響深遠,所以維護地方文化資產,是每個地方的人都應該努力的,為了保存下家鄉的傳統文化,我會一直努力的紀錄下去。

 

權力的傲慢-新北市政府觀旅局對文資的不察

日期 內容
100.08.12 新北市政府觀旅局置於一指示牌於流籠頭的叉路口,但卻被寫成溜籠頭,地名誤植。
100.08.16 去電1999轉接『新北市政府觀旅局』的權責部門,接電話的辦事員說,已知道了,會作相關資料研究,確認我的說法是否為真,若沒錯將會改善,屆時也會回電。
100.10.06 時間很快的就過了51天,想說觀旅局的效率真差,都是敷衍了事,所以想說換個管道
由於觀旅局瑞芳風管科王科長的建議,與觀旅局技術科的林谷屏股長直接建議,建議部份包含了:
1.水金九最新地圖指示牌錯誤
2.欽賢國中英文指示牌錯誤
3.流籠頭指示牌錯誤
林谷屏股長也承諾會作相關的改善
100.12.14 新北市政府觀旅局技術科出馬,果然比08.16那些不知所謂的辦事員來得有效率,雖然花了69天,但至少有看到改善,足見觀旅局還是有在作事的人。
已在路上看到先改善了『水金九最新地圖指示牌錯誤』
但是『欽賢國中英文指示牌錯誤』及『流籠頭指示牌錯誤』仍未更正,基於獲得林谷屏股長善意的回應,所以即相信及等待其會更正,因為已看到部份的改善。
100.12.24
自由時報
新北都會生活AA2
路標指示牌菜英文 觀旅局出包
〔記者吳亮儀/新北報導〕指示牌出包!新北市觀旅局配合「驚艷水金九」旅遊,在瑞芳區多處設立造型路標指示牌,不過最近被當地民眾發現錯誤多,「國中」的英文竟拼成JUNIOR 「HIGHT」SCHOOL (應為HIGH),令人啼笑皆非。
一○二縣道上,欽賢國中方向的指示牌,上面的「HIGH」字竟錯拼成「HIGHT」,當地居民笑說,觀旅局實在很「菜英文」,讓外國遊客看到,豈不貽笑大方?
另外,在九份輕便路尾端,指示地名「流籠頭」的招牌,卻變成「溜籠頭」,不三不四的字眼,讓地方耆老看得直搖頭。
「流籠頭」是早期金瓜石到基隆間的輕便鐵道,日治時,輕便車通往瑞芳途中要翻山越嶺,上下坡時人力推動困難,需借助電動絞盤,以鐵索拉動台車上下陡坡,這樣的裝置稱為「輕便流籠」,流籠的起點就叫「流籠頭」,終點就叫「流籠腳」,「流籠腳」約位於一○二縣道十二公里處。地方耆老說,觀旅局是不是沒做好功課?
觀旅局表示,相關的告示牌錯誤會趕緊更正。

 

文化的傲慢-桃園一歷史老師堅持的閩南語字的文化

因為又是桃園,先談談桃園與流籠路的緣源,沒想到這個流籠路一直與桃園人,有著宿命般的糾葛,在以前輕便車路盛行時,在推臺車的車伕,有超過四成的桃園人,當時的桃園大溪龍潭一帶有不少的人都到瑞芳及金九地區工作,有些落地生根,就像江兩旺老先生的家族就在這兒不回家了,成為了瑞芳地區的在地人,一路以來推動著九份地區的部份歷史,而有部份的桃園人因礦業的沒落,又回了老家。
而此回出包的新北市政府觀旅局的局長是陳國君,也是從桃園調來的,此回以著閩南語字文化來批判瑞芳在地文化也是桃園人,都與這個流籠又有著些許的連結。

回歸主題,在100.12.23的深夜,接到自由時報記者吳亮儀先生的來電,其情報網說有流籠相關的問題,本於在地文化的堅持,雖本欲攢文,但既有記者有發現,那就不需再攢文論述,基於相關資料的正確性,提供其正確知識是必要的,便回應其流籠頭的淵源,包含了年份,當然記者先生的新聞,也是會以最精華方式呈現,並未將我所提供的年份載明,但隔天看到全文後,已可表彰該錯誤的指示牌,其實已足夠說明其論述。

但就在100.12.26該記者再度來信,說該篇有位讀者有著截然不同的思考點,發現該讀者的閩南語字的文化思想,欲強加在別人在地文化的思想,實在不可取,應作適度的溝通,希望最好的結果是互相尊重文化的差異,於是與記者先生要了該回應者的連絡方式,主動去信溝通,當然最終還是良性溝通,算是一個happy ending , 但無論如何希望大家可以本著,尊重每個地方的在地文化,畢竟一個地方的文化養成不易,破壞只是一下子,但卻可能非常久遠。

 

 

日期 內容
100.12.26
記者吳先生來信交流
讀者許先生的來信意見;
「溜籠頭」本來就是台語正確的用字,您不應該用華文的用字去思考「台語文」的用字,那個地方的地名就是用傳統的台語發音去定的,本來就是「溜籠頭」而不是「流籠頭」,是您搞錯不是觀光局搞錯,不信您可以上教育部國語會的網路「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查詢就知道了。另外還要提醒您的是,就「溜籠」這個東西來看,您覺得是華文的「流」還是台語文的「溜」比較貼切呢?
100.12.26
文清寫給桃園教歷史的許老師
許老師您好:

冒昧的發訊息給您,容許在下自我介紹,在下為瑞芳人,長年對於瑞芳文化的修復是在下個人的興趣,所以針對遇到公部門相關單位功課作不好,都會發表相關文章發表於在下的部落格及網站

會寫信給您是因為您,上週六您有發信給記者,由於該記者也都會詳細調查各單位作出精準研判,基於地方文化保護的角度思量,作了該篇文章,並指出新北市政府觀旅局錯誤的英文及溜籠頭此兩點的指正!!

於該文之前吳先生也有詢問相關的考察,吳先生再度來電與我討論流籠及溜籠此問題。

在此針對不同思考點作溝通…

就我個人覺得, 不反對您的論述…如果您的說法成立, 可以將現在所有的名詞都改為臺語的寫法也不錯, 那請您來推動臺灣閩南語的觀光辭彙是一個可行方向!

地區文化的傳承…我們所知所感受的,最直接的,若要用一套新的東西來取代現有文化,不論任何新的東西,那這作法不與馬英九總統在推的漢語拼音來改變我們現有慣用英文一樣嗎?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推動的是一個基本常識認知的價值觀,我不否定新的文化,但若其覺得要再創立一套新的用語來取代舊有的東西,可以說清楚!

這再舉一個例子: 就像我就很不滿意,觀旅局說內政部要將黃金瀑布的英文寫成HuangJin Fall,我們一再堅持要用Golden Fall,想想真的是很生氣耶…為什麼黃金瀑布要寫Huang Jin 推漢語拼音推到頭殻壞去… 黃金 Golden, Gold , 發音HuangJin , 外國人看到Huang Jin會唸中文, 是會懂huangJin= 黃金(gold)嗎?

所幸新北市觀旅局技術科的林谷屏股長也有聽到大家的聲音,現在最新版的導覽地圖寫 HuangJin Fall(Golden Fall) , 我一直覺得文字是要用簡易大家看得懂為首要, 若去弄了一堆有的沒的,只是徒增大家困擾。

我想在保護在地的地方文化的同時,要知道什麼東西是一直流傳下來的,雖然大家都說我是文史工作者,我不想承認,因為我自覺我只是一位瑞芳故事的收藏家,我只是喜歡我們家鄉文化分享給大家,我自從96年架設blog以來就是要摒除錯誤的瑞芳文化知識,我會以我的雙腳及相機紀下最多瑞芳的長輩所流傳下來的常民文化,以作為官方亂寫及誤導的瑞芳鎮誌,並輔以更多相關的資料來佐證,所以以今年為例,一路以來看到觀旅局100年十二個摺頁有錯誤十個我會不斷的指正其錯誤點,甚至會發現觀旅局的外包商,還回頭過來抄襲我的文章,但我只要求其捐助地方社團作為補償。

我想這一路以來,我只有一個信念,推動及保護瑞芳地區的在地文化。

所以,對於許老師您的閩南語字推動的文化,我不會加以質疑,但也請您尊重地方文化及地方的價值存在感跟文化差異性,我不是討厭創新,而是舊有文化只需舊的詮釋即可,就像改漢語拼音其實夠了,我仍會堅持用rueifang 來與公部門發佈的ruifang作區隔,至於改為閩南語字的寫法,也是夠了也不用,我們堅持用最多人懂的文字,因為這就是瑞芳的在地文化。

希望能體會我們對於新北市政府觀旅局,這些年對於地方文不尊重及破壞,所以我才得不斷的一路寫下屬於瑞芳在地文化共同的記憶,希望得到許老師您的認同文化差異性,或語與您的『閩南語字的文化』有所抵觸,但我想我還是會堅持我們的『瑞芳的在地文化』。

100.12.27
許老師回文
林先生,很佩服您對瑞芳在地文化的付出與堅持,但我要回應您的是,「「溜」籠頭」根本不是您所謂的「再創立一套新的用語來取代舊有的東西」,這個名詞本來就是舊的名詞,並非「新的創造」,「溜籠」這種東西不只有瑞芳有,台灣到處都有,而且多數為「台語」發音,「流籠」反而是較新的名詞,而且是從華語所來。就像您對瑞芳的歷史文化付出您的心血,台灣現在流行在地化、本土化,很多的地名都希望更改回(如果有改的話)當地的舊地名,或是新設的事物仍希望取名的時候能有在地的味道,我雖然不是瑞芳人,但我確定瑞芳在地人多數是講所謂的「台語」,老一輩的瑞芳人所稱的「溜籠頭」一定是台語發音,而台語發音的「溜」與「流」因為台語有變調的規則,所以兩個字的本調本來不同,但在唸的時候因為變調會發同樣的音(很多講一輩子流利台語的人也不知道台語有所謂的變調規則,我唸師大台文所的時候,有個快七十歲的老同學,他就說過他講了六十幾年的台語還不知道台語是一種會變調的語言呢!),也因此,「「溜」籠頭」與「「流」籠頭」的台語發音完全相同,我們平常講華語的時候會說「溜」滑梯還是「流」滑梯呢?您覺得哪個字比較適用於這個工具?我再強調一次,這種工具並非瑞芳獨有,而是許多地方都有,而其發音絕對是「溜」籠頭沒錯,用「流」籠頭取名根本就與您追求的地方文化「格格不入」,完全是以華語來思考台語的作為,您覺得這樣比較適合嗎?而且您舉的例子(黃金博物館的拼音問題)與我所回應的根本完全是兩碼子事。您要的是原汁原味的歷史文化,我很佩服與贊同,而且我的回應與您的理念是完全相同的,我也希望追求真實、符合在地文化的地名,請您要理解這一點。
100.12.27
文清回應許老師
沒有錯, 瑞芳地區使用臺語的比例是較高,您說的臺語發音我完全能認同,我要說明的是,流籠頭在瑞芳、金瓜石、九份、猴硐及四腳亭的慣用語寫法就是寫流,不是寫溜,我一再強調的是地方用語及寫法的是這點,我就說了我對您所推崇的閩南語字文化是兩種不同的理念追求。

在除了瑞芳其餘各地是有可能有發現用『溜籠』存在的機會,但在瑞芳我們是首次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現在瑞芳的路上,而就以前不論是金瓜石的金銅月刊的每一期地區的出版品,都未曾出現溜此字,不知道您是否可以理解我所謂瑞芳地區在地文化的想法及看法。

其實連臨近的基隆、平溪及雙溪這些以臺語為主流的地區,我收集的這麼多文獻,也未曾看到溜籠,至於其餘地方我不反對『溜籠』,但在瑞芳地區的慣用寫法就是這樣,而您可能不知道這些包商,您知道他們真的是懂或不懂的情況?

就我所知,這又是網路惹的禍,因為在詢問觀旅局的過程就可以得到確認,其跟本不是你說的推展什麼閩南語字文化的溜,而是碰巧,也許您會覺得那碰巧就乾脆用這個吧,問題是在包含瑞芳及其他地區常用流籠的區域,為什麼要硬被另一種文化來侵略呢?

更何況這個文化還是個碰巧,所以我的想法基於如此,我還是希望瑞芳就一直用這個地區常用的字詞即可,這是基於這個地方文化,而不是您所推崇的閩南語字文化。

還有,從我收集的文獻中,有一本民國41年就一直使用流籠此用語至今,而在閩南語的用字是後來才推行的,我也不會去否定您推動閩南語字的想法,只是希望您就此流籠在瑞芳是一個習慣用詞的一個尊重!

100.12.27
許老師回文
的確,台語的用字有很多並沒有統一,你如果有機會看到所謂的「歌仔冊」,那裡面寫的台語才真是亂七八糟的。所以為了推廣台語的文字化,教育部國語會才開始做台語「推薦用字」的工程,希望逐漸的使用較統一的文字來書寫台語文,免得台語文工作者、創作者、研究者各吹各的調,但政府也不敢用「規定」,所以叫「推薦」用字。我當然可以尊重您的想法與堅持,但我仍舊要提醒您的是,「流籠」是華語(或國語)用法,台語文與華文所用的字並不完全相同(有相同也有不相同的)。我認為,既然您堅持地方文化,理應要用較符合地方文化的地名用字才好。民國41年文獻上的記載可能還不夠久遠(而且那時候台灣已經是被國民黨統治,開始推行國語文運動的時候),如果再久之前也不見得有適當的用字(不要說這個字,有許多台語字不同學者的考證也會有不同的爭議),所以再爭也不會有答案,只是,如果照目前教育部國語會所編的台語線上網路辭典來看,的確應該叫「溜籠」。講個題外話,我們現在各地的地名受政治的影響真的很大,舉個例子來說,台灣在民國二十幾年時(這個說法您有沒有發覺不對勁的地方?),現在的新北市三峽區的地名原先叫「三角湧」,後來日本政府將其改為「三峽」,有沒有發覺我上面提到不對勁的地方?那就是民國二十幾年時台灣根本就不在中華民國的版圖之下,台灣當時是被日本人所統治,所以應該叫「大正某某年」才對,上面提到的內容就是受政治所影響,所以作者不敢提什麼大正幾年,而用了現在看來很好笑的民國二十幾年,所以您認為文獻上所有的內容與用字都一定正確無誤嗎?何謂台灣人總是認為「台語有音無字」,有這種根深柢固的想法,以前的台灣人如果真的要書寫台語文,能寫出什麼正確的文字嗎?所以現在有許多台語文的研究者根本就想把漢字給廢了,直接利用全世界最多人使用的「羅馬字」來拼音,直接用音來拼寫台語文,任何的台語語音都可以因此書寫出來,當然,這又是題外話了,只是提供您參考,個人並不贊成完全廢除漢字,許多無法找到「正確」漢字的台語也可以利用羅馬拼音來做書寫的輔助,就好像日文有所謂的平假名及片假名,台語文目前的主流就是「漢羅書寫」(漢字夾雜羅馬拼音),不知道您知道嗎?總而言之,如果您覺得瑞芳人以前所使用的那個工具應該寫作「流籠」,那我當然能尊重您的堅持,但個人還是覺得那個字是不太符合那個工具的使用狀況的,這是從這兩個文字(流與溜)的本義所做的判斷,華語用「流籠」就是值得商榷的用法,台語當然也是。最後再舉個例子,華文的「改良」其實可能也是個積非成是的用法,古來只有「改過」、「從良」、「從善」,既然已經是「良」,何必再「改」?難道要從「良」返「娼」?哈哈!就此打住。

100.12.28
文清回應許老師

我要說41年只是說一個這是代表這個地名已由41-100年經過了59年, 一個地方, 就是北部礦業的用字就是用流的用途, 不是在討論外來的用字來改變地方的流字的問題..

以瑞芳地區的流籠頭, 這個地名就叫流籠頭, 流籠腳這個地名被寫成琉瑯腳, 所以我不會去正名琉瑯腳成為流籠腳, 因為沒有意義, 這就是地方文化…

希望您明白這點,至於『流籠』已在北部礦業史發展已久, 從日據時代統稱 incline (唸法),寫法都是寫 インクライン,至於民國三十四年後,的確,incline 很多瑞芳民眾還是唸 incline ,但這時在漢字用語上就有明顯區別,並給予更貼切的中文名稱…
例如金瓜石與水湳洞間的臺車道,就有分為無極索道(舊稱endless日文),斜坡索道(舊稱incline日文),而九份瑞柑間(則稱為流籠頭,琉瑯腳) 等用語,明顯的區分出,但在民國34年-41年間,多半寫法仍寫incline 而不寫インクライン, 直到41年之後,流籠頭流籠腳等用語逐漸出現…
而之後流籠腳又被寫成琉瑯腳,流籠路也有另一種寫法寫成瑯瑯路,多數仍寫流籠路,但我覺得也無所謂,因為這個名詞已出現很久了,我在民國六十年的瑞芳地方相關書籍就有看到流籠頭及琉瑯腳, 代表流籠腳也被誤用了這麼久, 距今也有四十年了…

個人覺得沒必要去正名,不論是以地方的觀點,亦或以北部礦業發展史的觀點,寫『流籠』實沒有必要去更動!

我再次強調, 瑞芳沒看到第二個溜, 只是希望還回『流籠頭』用了六十年的歷史, 這一點也不為過…

這邊沒有人在推廣『溜』這個閩南語字,而唸臺語寫漢字就是這個地區的特性,就是這個地方的在地文化,決對與您什麼從良返娼這種比喻,我一再尊重您…認為您是老師,沒想到老師會想到您竟這種用語..實令我覺得可惜…

您一直認為自己的理念是對,別人都是錯的,以偏概全,但也不要這種用語來損人好嗎?

當然最後,請不要用這種不是當地文化強加要別人配合您所推廣的文化,這也是另一種知識的傲慢,尊重您是一位老師,硬要這看不到溜的閩南語字…

不同文化需要不同的尊重,硬要在瑞芳街上看不到一個溜籠,突然被新北市政府觀旅局因為錯字地名,而要來取代, 這除了是一種權力的傲慢,更是不尊重在地文化的表現…

我想就流籠在瑞芳的歷史作交待,希望大家是良性的溝通, 也不要因為您的文學造詣高學就這樣損人,謝謝…

100.12.28
許老師回文

我想您是誤會我的意思了,我舉的那個例子只是想表示很多觀念或想法會「積非成是」,如此而已,並沒有說用「流」字就是「從良返娼」之意,這純粹是個誤會。
另外,您提到「流籠腳」變成「琉瑯腳」,因為用了很久,所以也覺得不必改回原先用字,這不就如同我之前回應的,台語因為用字沒有統一的關係,所以有人就把「流籠腳」寫成了「琉瑯腳」,久而久之大家也用習慣了,就形成所謂的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您又提到流籠在日治時期有日文的稱呼,到了民國41年對後才漸漸的有所謂的流籠頭用語出現,這不也是「以新代舊」嗎?為什麼偏偏這麼獨鍾這個詞?而不使用原先的日文譯音(就您寫出來的インクライン的發音來看,譯音也許可以用「印區拉印」)?這樣不就可以追尋更久遠的「在地文化」?為何只愛六十年前出現的華文的詞語?

瑞芳的歷史不只六十年或一百年,雖然我對「流籠」這個東西的歷史沒有研究,但我猜測這個東西的引進台灣應該是日本人所為,那應該是用日文音譯來做為這個地方的地名才更貼切吧!原來我原先所認為的「溜籠頭」並不是最正確的地名啊!

我也再次強調,我並沒有要強加什麼東西硬要您接受,也沒有損人之意,當初只是提醒寫該篇報導的記者不該隨便用「不三不四」、「令人搖頭」這樣強烈批判性的形容詞去看待有部分人(研究台語漢字的專家學者,不包括我,我只是接受別人的研究結果)認為應該是最正確的「字」,當然這絕對不只指瑞芳而已,其他地方如果也有類似的地名,如果也是用「流」籠,我同樣也會提醒及建議這個用字有商榷的必要,至於瑞芳的流籠頭,既然您認為已有六十年以上的歷史,已是瑞芳在地文化的一部分,我百分之百同意您的想法,我無法,也沒有權利去影響這個路名應該怎麼寫。我提出來的想法也只能做為您的參考,就這樣囉!很高興跟您做良性的溝通。

100.12.28
文清回應許老師

會如此誤解是因為老師您的最後一段的結論,就是硬要說自己的文化思考是對的,別人的文化思考是錯的,有此段比喻,會令人有所不悅,所以會有此回應….

我覺得是這樣,就如同水湳洞的十三層,被叫十三層很久了,其實是十八層,我覺得積非成是,是否有必要要去正名回來? 的確值得商榷,因為要重新跟這麼多人解釋,實在有所困擾,但個人覺得在官方的文件及相關的旅遊簡介,可以陳述其歷史及緣由,其實這這個十三層其實這是十八層即可…

同樣的琉瑯腳,這個地名是因為此地曾有流籠經過下端俗稱流籠腳,而後因地方書寫琉瑯較為文雅變延用至今…

所以也不會想有必要去更正回來…

積非成是的事情太多了,但流籠及溜籠,這兩個明顯的就是以地名在瑞芳就是找不到溜籠,所以我覺得您一直在執著的是閩南語字的寫法上,跟本與地方慣用通用的明顯不符,我們在糾舉與地方文化用語上,本就有其合理性,您硬以閩南語文學來套用地方文化實在本就不恰當,不是嗎?

之前已說明過了,基隆瑞芳平溪雙溪這一帶的礦業的流籠是個很普遍的名詞,我不去否定其他地方有用溜這個字,本來文字在各地就是會有不同的表現方法,我也尊重其他地方要用溜,我不反對,但是… 在這邊這就是一個慣用常用自然形成的用語,何需再去恢復日據時代的 引庫拉引(incline) 呢? 真的不需要…

而這只是一個新北市政府觀旅局不尊重地方的又一事件,您硬要以閩南語字文學的文化思想說觀旅局是對的,帶入一個不曾用溜籠這個名詞在這個區域的地方文化,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傲慢…

這與觀旅局有權力者不卻去明瞭地方的在地文化,這種權力的傲慢無異,您試想一下若是有人去改你家附近的地名,一個用了六十年的地名,地名的演變,已用了六十年,只是突然間因為權力的傲慢,再加上個文化的傲慢,硬要改你家附近的地名,是不是一種迫害呢?

在保存及推動地方文化的同時,我都會以各種資料輔以在地長輩的想法來推動,以最自然的方式,如果要推改溜,我也不反對,只要多數的民眾支持, 就如同我在協助推動的金水臺車復駛一樣, 多數民眾同意,要改也可以…

但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用法,我不否定日本、中華民國統治後的不同用語,但活在當下很重要,我們收集研讀各項史料,是為了保存地方文化,使得在地文化資產有較完整的資料可供查詢,但決非一昧守舊,如果要改變現狀,一定要有個完整論述…

不論是漢語拼音來迫害地名的變更,亦或觀旅局外包商疏忽這類權力的傲慢來變更地名,都是如此…

所以您說這記者用『不三不四令人搖頭』,這的確這邊的長者的共識,您不住瑞芳,所以不知道我將這個溜籠頭的照片給當地長者看到的表情,氣憤是大家共同的表情,所以請不要以您住桃園,不知道瑞芳這邊文化被迫害及破壞的情況,就認為這不是事實,這真的是事實…

就像前陣子我們這有張地圖明明福山宮在九份,但被畫到金瓜石,你可能不知道有多少人生氣,觀旅局整天跑這怎麼會畫錯…
但事實就是會畫錯就是會寫錯,因為目前公部門的信業就是外包,錯了叫廠商重弄,但有時權力的傲慢是你所不知道的,摺頁從年初反應錯誤點,到年底都未改進,你要知道寫錯的資料被一再引用,是多麼有影響力的,更何況是公部門的官方文件的影響性…

我再舉一官方影響力的例子,瑞芳的歷史被一位溫教授寫錯了,往前推了一百年,我已跟公所反應,但公所也無經費重新編印,但卻因瑞芳鎮公所所發行的瑞芳鎮誌,現在在各地都可以看到瑞芳這個名詞被往前推進100年,我想我們地方的人,人丁單薄,沒有什麼力量,在推動真正的歷史及不被破壞的力量有限,所以記者在採訪當地長者所述的感受是真實的,請不要以為真的沒有這樣…

而且那個感受其實我更強烈…

我除了搖頭外,還想去撞牆,為什麼我的稅金會交給新北市政府觀旅局的承辦員有此成果,而錯誤只會推說是外包商的問題…

希望您正視『流籠頭被寫錯』的真正意涵…
地方文化遭到無情的迫害,這些年我真的很氣的是,民間亂寫就算了,還被公部門帶頭寫錯,以前的瑞芳鎮公所如此,現在新北市政府觀旅局更是如此…

只能說無奈,希望您可以明瞭地方人士的心情… 因為這是真實的感受…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1. 根據1949年金銅礦務局的資料地圖 流籠是從四坑那邊開始再六坑的右側有一個中繼站 下方直通水南洞 第一礦場的礦石都可以快速道到選礦場 比鐵軌的轉運要快得多啦 運量是比不過地面運輸就是了 目前四坑的他機骸再 六坑的我還沒有機會去找( 一個孤單老人不敢貿然行動) 終點站的可能已經淪為停車場了 照片上看來在選況廠的下方以前有直徑60米的沉澱池呢 緬懷以前的礦山規模 今天的破落模樣 真的令人潸然淚下啊

留言已關閉。